1976年4月初,台北阳明山上弥漫着肃穆与庄重的气氛,林语堂博士的下葬仪式在此隆重举行。摄像机镜头中,阳光透过云层洒落在这片静谧的山坡上,映照着即将入土的棺木。棺木上,"林语堂博士灵柩"几个大字清晰可见,仿佛在诉说着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。
周围的人群静默无声,有的低头沉思,有的眼眶微红,他们都为这位民国时期的文坛巨匠送行。简单的仪式过后,林语堂的棺木被缓缓地放进了墓穴,标志着这位一代传奇人物的人生旅程画上了句号。
林语堂,民国时期教育界和文学界的知名人物,对文学和翻译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他知识渊博,文笔细腻,深受读者喜爱。林语堂先后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和德国莱比锡大学,分别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,其学术造诣可见一斑。他曾在北大、厦大任教,以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和卓越的教学能力赢得了师生的尊敬。
在文学领域,林语堂更是成就斐然。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,被誉为民国文坛的瑰宝。他的翻译作品也广受欢迎,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。由于他在文坛的卓越成就,林语堂曾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,这无疑是他文学地位的最好证明。
林语堂不仅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,他的家庭生活也幸福美满。他拥有三个宝贝女儿,她们都是他的骄傲。然而,作为一个父亲,林语堂也有着自己的期望和担忧。他期望女儿们能够成为优秀的人才,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。因此,他对女儿们的管教非常严格,希望她们能够继承自己的优良传统和品质。
然而,大女儿林如斯却性格独行特立,这让林语堂夫妇非常头疼。尤其是林如斯在婚姻上,执意不听父母的建议,嫁给了一个外国人。俗话说得好:“不听老人言,吃亏在眼前。”林如斯的婚姻并不幸福,在结婚的第十个年头,她选择了离婚。这段不幸的婚姻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,使她患上了抑郁症。在1971年,林如斯绝望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,这让林语堂非常伤心。
女儿的死亡对林语堂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。他常常沉浸在悲痛之中无法自拔,身体健康也逐渐下滑。晚年的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往返于香港和台北之间寻求慰藉。然而遗憾的是,1976年3月底林语堂在香港病逝了,他叶落归根的愿望终究未能实现,几天后他的遗体被运往台北安葬在了阳明山上。